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

創投想投資什麼?

經過這幾年的投資及創業歷程,無論從投資人或創業者的角度,我認為對於創投來說,最有吸引力的兩個投資元素是:「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」,以及「值得信賴的長期伙伴關係」。

從五月份回到 appWorks ventures 全職,除了忙於團隊育成、投資評估並參加許多網路圈活動(如愛情公寓上櫃啟動記者會)之外,也開始接到一些學校與政府單位的演講邀請,第一場剛好是回到母校台灣大學,應畢聯會與職涯發展中心的邀請,在職涯學苑講座給了一場演講,分享創投與創業經驗;同時在上週末也擔任中研院育成中心「技術價值提升訓練營」的團隊評審。在這兩場活動當中,都被參與活動的學弟妹及學員問到,什麼是創投最想投資的項目?怎樣才能吸引創投或投資人的目光?

關於這樣的問題,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。除了從創業者的角度看投資人的期待,我也從身為創投與育成角色的觀點,不斷地嘗試找出什麼是創業投資最核心的本質議題。

在我早期所經歷的幾家創投公司中,先進前輩告訴我,把「市場」、「產品」、「技術」、「團隊」當成投資評估的主要關鍵,再加上「產業鏈關係」、「財務預測」、「出場機會」跟「風險評估」,大概就是完整的投資評估元素,也可以說是一份完整的「營運計畫書」所應該包含的章節。

後來,我學到了把重點多放一些在市場跟產業上,於是有了「5T1F」的分析模式,就是: TAM, Trend, Timing, Tech, Team and Finance 這六個項目,分別指的是:市場規模(Total Addressable Market)、產業趨勢、投資時機、產品技術、核心團隊與財務分析。這大概會是所有創投在聽團隊進行募資簡報的時候,所想聽到的核心主題。

然而,從2009年底參與 appWorks 的創立,以及經過這兩年多來育成八十多個團隊,投資十多家新創公司之後,我認為以上所有的議題與元素,或者說是創投所最想投資一個公司的原因,可以被歸納為兩件事情,就是「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」與「值得信賴的長期伙伴關係」。

為什麼創投要投資「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」?讓我們先來定義什麼叫成功的商業模式。其實,就是能讓你「產生營收」並且「獲利」的一套方法,不管是透過賣商品、賣廣告或者由服務產生獲利,只要能夠對客戶或消費者產生價值,並讓經營團隊長期而穩定地賺錢,就可以說是成功的商業模式,也就是如我的合夥人 Jamie 所說的「創造並留下價值的方法」。

那麼,為什麼要「可規模化」呢?因為創投並不是金主,也不是銀行;創投是「帶著資金與資源投入的經營伙伴」,並且「尋求長期而可觀的投資回報」。所以,創投所投資的項目,必須是可以透過資金投入而產生規模化效益的。這邊指的規模化效益,並非經濟學或產業鏈上所說的「規模經濟」,而是指藉由資金所帶入的行銷、研發、生產或管理資源,包括人才、設備、場地或行銷效果,短期讓公司的營收放大,長期要能提高獲利能力與股東投資回報。

而「可規模化」與「成功」商業模式必須同時成立,否則也不是創投值得投資的項目。舉例來說,文化創作、手工藝品或精緻廚藝等商業模式,可以創造極高的價值與利潤,但若無法規模化,就不是創投或資本市場所追求的投資標的(因為資金無法創造規模價值)。而具有可規模化的特性,也未必就是值得投資的產業或標的,想想我們的四大慘業就好。但是就算是非製造業,也有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,例如食品通路業的王品集團,還有精品旅館業的晶華酒店集團,都創造了很高的產業價值與成功的商業模式。

其次,為什麼創投要追求「值得信賴的長期伙伴關係」呢?如我前面所說,好的創投不是金主,而是共同創業的伙伴。但也由於創投不是公司的創辦人或經營團隊,因此不會每天坐在辦公室裡跟創業家一起工作,參與所有大小決策與細節執行。有承諾與理念的創投不持有或干涉公司經營權,但要能夠讓資源的價值被放大,資金投入的績效發生,就必須跟經營團隊建立長期而相互信賴的關係,雙方要能理解彼此是生命共同體,是站在同一邊的伙伴,而非站在買賣關係的對立角色,那麼才有可能一起面對問題並做對決策。

總結來說,唯有讓團隊成功,創投的投資也才能產生價值。而要產生投資價值,創投所追求的是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,並在雙方具有值得信賴的長期伙伴關係之下。關於這個主題,還有其他種種創投如何看待新創公司與投資案,我6月6日有一場在青年創業總會的「創投如何看早期企業」演講,歡迎大家報名並到場交流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