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

教出創新下一代


過去幾年,我參與過數個新創事業、在 appWorks 育成了上百個創業團隊,對於創新與創業有非常貼近的觀察跟經驗,也對於成功創業者的特質有一定的理解與描繪能力;但身為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,對於如何教出具創新力的下一代,我依然感到相當程度的好奇與焦慮。

美國的科技領域跟卓越企業向來以創新能力聞名於世,對於如何培育創新下一代,同樣也有學者專家感到好奇。近來一本 Tony Wagner 的著作 Creating Innovators,就是以這個主題為出發,訪談多位創新領袖與其父母師長,找出他們的成長歷程共通點,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「創新人種」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。

Tony 在這本書中,訪談了數位科技產品經理、新創企業領導人與社會企業創辦人,發現這些創新領袖的家庭成長背景與受到師長的啟發中,都包含了三個重要元素,就是:「冒險遊戲(Play)、發揮熱情(passion)與懷有抱負(purpose)」。

(圖片來源:http://vimeo.com/37248618

相對於相對保守傳統的台灣社會、教育跟產業,這三個要素是非常有啟發性跟震撼力的。時報出版取得了本書的中文版權並於本月底出版,我很榮幸為這本【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】寫下推薦序,希望能為各位讀者在閱讀或採購這本書之前,帶來一些動機與樂趣。


永無止境的創新,來自冒險、熱情與抱負!

近幾年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持續落後,尤其在政府效能、就業市場跟產業活力等指標上,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質人力、持續的經濟成長與蓬勃的中小企業,都遭遇了各種瓶頸。產學之間落差日大、青年失業率節節攀升、經濟成長每況愈下,創業風氣與創新能量更是不如以往。產官學研各界都在尋求解方,從環境、資金、人才、法規等面向進行檢討,也逐漸將矛頭指向了「缺乏創新人才」的核心問題。事實上,也因為這些狀況,所以我在三年前共同參與了appWorks 之創立,希望培育台灣新一代的創業領袖與產業生態圈

反觀歷經2008年次貸風暴並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美國,雖然遭遇了經濟衰退與就業低迷的危機,並透過三波量化寬鬆企圖刺激景氣,提振資本市場與整體經濟活力,但最終在今年底能有機會結束貨幣寬鬆政策、逐步恢復正常經濟與市場調節能力的關鍵,仍然是美國在過往一世紀所引領風騷、成就全球霸主地位的「創新」能力,而美國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持續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。

例如美國四大科技公司:Google, Apple, Amazon, Facebook,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能量,不勝枚舉的創新服務或產品,包括:搜尋引擎與相關服務、行動裝置與應用市集、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、社群網站與粉絲頁面,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,也提升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,以及對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。但更重要的,這些公司都顯現了美國企業與人才無與倫比的創新力。

本書作者Tony Wagner 是「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」第一位研究員,並擔任「蓋茲基金會」等機構的資深顧問。他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經歷,並著有《教出競爭力》(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)等五本書。身為三位子女的父親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,他對於「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、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」等主題感到好奇,並以此為題從事多年研究,最後將這些訪談紀錄與研究成果收編成書。

在這本書中,Wagner 訪談美國多位青年創新領袖與他們的父母師長,瞭解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、天賦個性與創新經歷,試著從家庭、學校與社會三個面向,並排除社經地位、種族背景與文化差異後,找出新生代創新領袖的共通點,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「創新人種」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。

作者得出的結論其實不令人意外,但也非常具體而有參考價值。從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、新創企業的傑出領導人到跨國社會企業創業者,無論出身中產階級或移民二代,這些創新領袖的共同成長背景,以及父母師長給予的指導原則,都包含了「冒險遊戲(Play)、發揮熱情(passion)與懷有抱負(purpose)」三個要素

身為育成一百多個團隊,投資了近二十家網路與行動公司的創投合夥人,我近身觀察數百位創業者與企業經營者,其中最成功的,都同樣具有以上三種要素。他們勇於挑戰現實、把工作當成遊戲,卻也在遊戲之中,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,企圖改變世界、留下痕跡,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。

我發現,成功創業者與傑出領導人之所以難得,因為一方面他們敢與眾不同、勇於挑戰,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理解群眾,積極入世。因此,創新不是僅僅創作出新鮮、新穎、新奇的事物,而是理解世界、觀察人群開始,能夠動手解決、親身嘗試,並且樂在其中、樂此不疲。此外,他們不畏懼「失敗」,把「挫折」當成常態,勇於犯錯、樂於修正的態度,才是這些創業者真正能夠成功的原因。

在創投身份之外,我還是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,也不斷在思考與體會,如何能教導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。創業精神未必是為了開創事業,並且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。雖然身為人父的時間不長,但已能體會「嘗試需要鼓勵、犯錯才能學會」的教育態度,然而,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經驗與習慣,直覺地想「教導、指正」孩子,而忘了給他們犯錯的空間與嘗試的機會,事實上,也就扼殺了他們(甚至是我們自己)的創新可能性。

創新的重點不(只)是「新」,而是「創」,勇於開創、創造價值與成果的「創」。

這本書也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對於學術過於投入、反而阻礙創新的現象,包括具有產業實務經驗、專注創新教學的師資無法獲終身聘,也持續遭遇學術同儕的排擠,而多數新生代創新領袖的效法典型,除了少數有經歷這類特殊教師的啟發之外,多數都是在業界實習或工作時遇到成功典範,而非從小到大的各級教師(當中不乏史丹佛、哈佛等名校)。

具有最高創新能量的美國都是如此,產學脫節嚴重的台灣,更需要好好思考。近年來國內在人才教育、產業創新、政府改造、經濟轉型等議題上,頻頻希望找到「新」的可能、「新」的機會,卻很少從價值與成果的角度,思考如何提出創新的機會,以及回歸初衷,到底為何創新、如何創新?

讓我們一起勇於犯錯,以冒險的遊戲精神,找出自己的熱情與抱負,共同為台灣創造一群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吧!

---
延伸閱讀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